陈惠东,一名坚持“用良心做好水,用爱心行益事”的企业人。2009年扎根龙岗坪地创业,十年间将公司净水器十大品牌——“家乐士”打造成业内标杆,事业成功的同时,他把社会责任时刻扛在肩上。
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,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,为受灾人们包扎疗伤,安装净水设备,解决饮水难题;作为一名党员,他身体力行,为抗战老兵们免费安装净水器,送去常备药物和慰问金;设立“家乐事圆角基金会”,8年来关注弱势群体、关爱贫困学生,帮扶环卫工人,温润了无数奋力前行的人。
3月21日下午,他荣获为第六届“梦想与力量”感动龙岗人物。3月25日,记者走进坪地街道家乐士净水科技有限公司,倾听了他的爱心故事。
奔赴地震灾区 想一些事情帮助他们
陈惠东曾经两次深入地震灾区,奉献爱心,帮助灾民解决饮水困难问题。
2013年3月,四川雅安发生了大地震。陈惠东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采访画面,“震区居灾民双手举着纸牌,上面写着:‘我要喝水’,周边都是地震过后倒塌的房屋。”当时,陈惠东心中一震,觉得自己可以运用专业能力,奔赴灾区为大家做点事情。
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,陈惠东亲自带队,拿了公司的净水设备,和同事们一起自驾前往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。当时,余震还没有结束,路上开车不时有震感,陈惠东和同事们也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。
“当车开进一座山时,我们遇到了塌方,前方的路面都坍塌了,不能前行,不凑巧的是手机也被我在途中摔坏了,电话打不出去,当时很着急,也有一点后怕,后来手机修好后,打开一看,有两千多个未接电话和多条慰问短信。”陈惠东回忆,后来他和车队成员沿路返回,有惊无险的进入到芦山县另一家村庄实施援助计划。
在村庄灾民安置点,陈惠东和同事们争分夺秒的为灾民们安装净水器,“地震过后,满目疮痍,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,不能直接饮用,村民也没有水洗澡、洗衣服,解决用水问题迫在眉睫。”七天时间内,陈惠东没有洗过一次澡,真正吃过一顿饭,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给灾民们安装了近百台净水器,一举解决了用水难题。此举还被当年去现场采访的央视记者用视频记录报道下来。
“在地震现场,我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,生命很脆弱,在天灾面前,我们都很渺小,需要互相取暖,互相帮助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2014年8月,云南鲁甸发生地震后,陈惠东再次走进了灾区,为灾民解决用水问题,还在当地收养了四名震后失去双亲的孤儿,“每个月定期给他们生活费学费,鼓励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,如今四个孩子都已经上高中了,也常跟我互动。”陈惠东告诉记者。
成立基金会 为困难群体点亮生活希望
2015年,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,在一次座谈会上,陈惠东认识了一些生活在深圳的抗战老兵。得知他们中一些人生活有困难后,陈惠东毫不犹豫的伸出了援助之手。“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该感谢的人,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。”陈惠东说到,他挨个给每个抗战老兵家里安装了净水器,还定期去慰问他们。
抗战老兵后代送给陈惠东锦旗
家住龙城街道的李让双夫妇是抗日烈士胡之道的后代,因家庭成员长期患病,使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艰难。陈惠东得知后,在他所在的民革龙岗总支发起号召,经常率成员过去慰问,还自掏腰包给老人买了社保,每月定期去看望他。当收到李让双夫妇的感谢信时,陈惠东谦虚地表示,“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。”
不仅及时行善,陈惠东还在自己的公司中推崇“家”文化,让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家庭一般的温暖。他在企业中设立了“孝养金”,每个月给公司员工的父母账户上打400块钱,让员工的父母感受到公司的关怀,“同时,也让员工平时跟父母多沟通、交流,有机会尽到自己的孝道。”
2011年,陈惠东还在公司行政部设立了“家乐事圆角基金会”,用于扶贫救困。“平时,大家容易忽视一分,一毛,一块的零钱,喜欢随处扔,我们就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一个箱子,如果把这些零钱汇聚起来,积少成多,就是一大笔钱,可以帮助更多有困难的群体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基因会成立,陈惠东还从公司中拿出了一笔钱,“我们每生产一台机器,就放入一块钱进去。”
8年来,基金会帮助了很多人解决了生活中的燃眉之急。“员工的母亲生了重病,基金会拿出一笔钱进行资助;员工小孩上学困难,基金会捐助了一笔钱及时得到解决,这样的事例很多,我们还时常慰问辖区的环卫工人、走出深圳,资助广西白色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。”陈惠东介绍。
据统计,十多年来,陈惠东累计捐助的财物超过500多万元。对此,陈惠东表示,“这些都不值一提,我做这些事情都是发自我的本心,而不是一定要得到什么。”
“受人之恩不可忘,与人之恩不可提”是陈惠东的座右铭。2018年,陈惠东个人资助了一名广西百色贫困大学生,“我没见过他本人,我们只是手机联系。”这些年,在他帮助过的群体中,多数人都没有见过面,“但是,我相信我在帮助他们时,他们一定感受到了温暖,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和关爱,这就够了。”
生活中,陈惠东是一个乐观主义者,他说人际交往中,永远记得别人的好,容易消化很多烦恼。“世上所有的惊喜和好。净水器招商热线:400-600-3188
侨报融媒记者 石小利 文/图